明星姓名
  • 明星姓名
  • 常见问题
  • 行业资讯
  • 明星行程
搜索
TOP5热门标签: 灼灼韶华 欢乐家长群第二季 赴山海 王牌对王牌第九季 地球超新鲜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安家》“房似锦”们: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如何过好这一生?

来源:百度        作者:心妈来了         2020-03-14 20:55:03

01、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


最近,《安家》热播,但是,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一角,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


房似锦,房家最小的女儿,出生时差点被丢井里扔掉,幸好被爷爷阻止,于是取名“房四井”。从小被重男轻女的母亲苛待,被三个姐姐欺负,成了家里的出气筒。她成绩优秀,每次都考第一名,母亲却不让她上高中,让她出去打工给弟弟挣学费,最后还是在爷爷的坚持下,读完高中,考上了985大学。



然而,大学毕业后,苦难的生活并没有结束,原生家庭始终是她的羁绊。对于咄咄逼人的母亲、打温情牌的弟弟一让再让,充当他们的提款机。母亲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要求她拿钱补贴弟弟,从几千到几万,最后弟弟要买房,硬是逼着房似锦拿100万出来!


房似锦拿不出,母亲就给她发恐吓短信,到公司和租房的地方闹事,手段无所不及。为了填补家里这个无底洞,她省吃俭用,不敢为自己花一分钱,住的是没人敢住的凶宅,鞋跟已经断掉的鞋子补好继续穿……



结果,母亲和弟弟要完首付,又要按揭款,房似锦恨母亲,恨这个家,但是,她又做不到不去理会,母亲的那些无理要求最终还是会答应。在被问到为什么不跟家里断绝关系时,房似锦崩溃大喊:“朋友可以反目、夫妻可以离婚、血缘关系我该怎么断?”



实际上,“房似锦”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据编剧六六说,80%都是按照原型的真实故事写的,而这个原型的最终结局是,把弟弟接到城里一起生活,选择了与家庭和解。但在她心里,是不是真的和解了,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从《欢乐颂》樊胜美,到《都挺好》苏明玉,再到《安家》房似锦,都有一个一辈子只知道向女儿索取无度的母亲,一个需要一辈子扶持的兄弟。这些从小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她们都坚强到了骨子里,被家庭压迫到了血液里,半生都在拼命挣扎,想要摆脱那些亲情的泥沼。



02、摆脱亲情的泥沼,不一定非要原谅与和解


好多人觉得只有宽恕、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才能走出内心的阴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这容易走进原谅的陷阱。意思就是说,以为自己原谅了,放下了,实际上并没有,反而情况更糟糕。


《原生家庭》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在她的职业生涯初期,当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孩子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她鼓励他们原谅父母,认为这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后来她发现,这些人的状况并没有因为原谅而有丝毫的改善,他们依然替自己难过,依然存在心理问题。


原谅这一举动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本质的、持久的改变,其中有些人甚至觉得心里更加不舒服。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不过是假装一切没有发生过而已。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如果不原谅与和解,是不是后半生都陷入痛苦和愤怒里?


苏珊·福沃德通过多年的心理诊疗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从父母的控制下释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并一定非要原谅他们。只有释放了内心的痛楚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同时,也只有在父母想努力求得原谅的时候,这种原谅才有意义。比如,父母觉得自己做错了,之前确实做得不好,这时候,你原谅他才会有意义。否则,只是陷入“原谅陷阱”罢了。



03、终生未与母亲和解,却成了顶级心理学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诸多著作广泛流传,其中《动机和人格》成为心理学的必读经典,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更是深入到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被人们所熟知。



但是,在这些成就背后,鲜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不幸且痛苦的童年。


马斯洛出生在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名存实亡,父亲为了避免在家当着孩子面跟母亲发生冲突,经常不回家,导致母亲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极端自私、吝啬和随时会爆发的人。


有一次,马斯洛出于同情心,带回了两只被人遗弃的猫咪,放在了地下室。母亲发现后,很生气,歇斯底里地把小猫一只一只拎起来,当着吓呆了的儿子面把小猫的头向地下室的墙猛撞,直到把它们撞死。


马斯洛在成年后的回忆中写道: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神经病精神病。”


对于伤害自己至深的母亲,马斯洛一生都没有原谅,而且成年后,也没见几次,甚至拒绝参加母亲的葬礼。他的后半生都在追寻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需求,他幸福的中年、晚年,富有价值感和成就的一生,并没有因为他的不原谅而让幸福感和成就感减损。


他的一生,用行动而非理论,验证并且告诉世人:幸福来自于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而非对伤害的原谅与和解。因此,是否与原生家庭和解,是否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并不那么重要。



04、那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呢?


学会摆脱和父母的纠缠我们从观念、感受、行为这三个层面上要学会摆脱。否则的话,无论你是对抗还是顺从,你都没有摆脱你父母的影响。


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地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


另一种的表现截然相反,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时候,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


还记得苏明玉吗?不提她家的时候她好好的,努力地远离这个家,家里的事跟我没关系。但只要她爸爸一出点问题,她就生气。如果能够非常快地撩动你的情绪,那就证明你依然在跟你的父母不断地纠缠。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避免与父母接触,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想法和判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



学会情感的独立情感的独立,不是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不是离家出走,不是说“我跟你们没关系了”。而是,要学会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质疑父母的自由。你的父母不是完人,你的父母也可能会做错事,所以你可以认为,他们有些事做得不对,这就是独立的情感,独立的人格。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之所以无休止地陷入痛苦中,就是反应太多,而回应太少。具体要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来看吧。


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女儿:不,我没有,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多累,我都会带你们出去逛街、购物,请你和父亲到家里吃饭,难道不是吗?不管我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满足。


这个就叫作反应。意味着你被激怒了,被控制了,你的情绪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就开始翻腾起来了。


什么是回应呢?


母亲:我和你父亲需要有个住处,你真是个自私又忘恩负义的人。


女儿:哎呀,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


母亲:我们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敢相信。


女儿: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母亲:你到底同不同意我们搬过去住?


女儿:我得考虑一下。


母亲:我要你的答复。


女儿:我知道妈妈,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多一些回应,少一些反应,我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激怒。



结语


“房似锦”们能否摆脱原生家庭的纠缠,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有没有勇气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把它归还给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与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或许是平生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愿每一位“房似锦”,都能有勇气走出这种畸形的亲情关系,积极去实现自我价值,追寻幸福的人生。



【免责声明】


关键词:安家 | 房似锦 | 原生家庭伤害
TOP100热度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