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艺舟
编辑 | 赵普通
来源:毒眸(ID:DomoreDumou)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有关春晚的讨论还在继续。“虎年春晚名言名句大盘点”、“春晚舞台中的美学天花板”等众多话题持续登上微博热搜,在互联网上烘托着仍未散去的“年味”。
对如今的观众们而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送祝福、聊春晚已经成为新春氛围的重要构成部分,微博则提供了全面且及时的讨论场域。央视及各地方台的春晚讯息集中于此,打开微博就能把每场晚会的热点、热梗和亮点节目尽收眼底,这种陪伴贯穿着每名用户的整个假期,“上微博聊春晚”也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过年习惯。
今年微博的#春晚大赏#活动共联合25台春晚,包括央视春晚、湖南卫视春晚、江苏卫视春晚、河南春晚、家族年年年夜FAN等,并通过春晚实况热聊、春晚博物馆、春晚段子大考等一系列互动新玩法调动用户积极参与,同时帮助春晚更广传播。
其中央视春晚每年都会在微博上引发用户热议,去年除夕春晚播出的5小时内,热搜榜相关词条超80个。今年已是微博连续第8年与央视春晚合作,在各类活动的推动下,观众讨论热情水涨船高,除夕夜共有732万人在实况版#春晚#话题页下讨论节目,“还得是沈腾马丽”、“刘涛是托儿”、“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等词条随着节目播出登上热搜。
截至2月5日,微博“春晚大赏”共产生热搜超410个,话题阅读增量达908亿,全站共产生博文2.58亿条,全站相关视频播放量近138亿。某种程度上,是国民社交软件与国民晚会的联动,共同营造出了虎年伊始的“年味”。
微博上,“春晚”更热闹
微博对一台晚会的助力,来自其自带的社交媒体属性和多年运营所形成的话题发酵空间。虎年#春晚大赏#将微博话题升级成了“实况版”,实现了网友与嘉宾的无时差互动,观众们对嘉宾本人所发出的提问、对节目所展开的讨论可以得到即时回应,由此带来的零距离接触晚会的感受,相比往常更加强烈。
以除夕夜播出的央视春晚为例,播映期间共有42位嘉宾现身实况版话题,发出拜年祝福140多条。有歌迷打趣汪苏泷要“吃好喝好”,立刻得到亲切回应“泷哥说OK”;马丽在自己感慨六登春晚的拜年微博下接连回复了10余名粉丝;郁可唯发博询问网友们的年夜饭“都吃的啥”,随后对来自各地的晒图抒发对美食的喜爱;宋佳则对关心的网友们送上“虎年大吉”“平安健康”等新春祝福。
和睦的聊天氛围中,天南地北、舞台上下的距离感都被抹消,全网用户似乎都被聚到了一张代表着团圆和幸福的餐桌前。而随着边看边聊的讨论氛围愈发高涨,当晚讨论春晚的微博就有7597万条,网友互动量达到了2.4亿,虎年#春晚#相关主话题阅读量新增71.2亿。
“聊春晚”并不仅限于除夕夜里的5个小时。#春晚大赏#从1月23日一直延续到2月3日,期间各平台总共有25台春晚轮番亮相,不同晚会有不同的调性和表达重心,但都被容纳进了微博所提供的讨论场域中。
其中河南春晚以“中国潮”为主题,重视舞台布景,晚会总导演向观众实时解释了融合虚景与实景的“年宇宙”概念,最终参与实况讨论人数达194.5万。天津卫视相声春晚也颇受网友关注,嘉宾在实况版话题与观众互动57条,15.4万“德云女孩”在实况话题页下不断造梗、助力9个词条登上热搜。
网友们对春晚的关注早已不限于节目质量,也有诸如“刘欢帽子上是福娃欢欢”、“急求张小斐大衣”等“奇怪”视角,更不乏插科打诨的段子。一边围观春晚,一边调侃造梗近年已成为除夕夜的一大快乐源泉,“春晚段子大考”也是每年微博#春晚大赏#的高光时刻。
当看到开心麻花表演小品《还不还》时,众多观众都想起了自己某位欠钱未还的朋友,并带标签发出借叙旧之名的聊天记录,博其他网友一笑;张韶涵与李荣浩今年对唱歌曲《爱在一起》,两人的组合被总结为“大眼瞪小眼”;自带“段子手体质”的主持人撒贝宁在魔术节目中头戴虎头帽的一连串搞怪动作没被网友们放过,动图在微博上被不停转发……
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中,微博历来最具有“造梗”的氛围,本次也提前调动全站用户领取“春晚段子大考准考证”,并分“段子组”和“气氛组”两个版块评选最佳,在站内的欢快氛围背后承担了平台应有的作用。
除夕来临前,微博所要做的则是提前营造出“即将过年”的仪式感。为此今年微博上线了#虎气来了#活动,邀请用户发博许下新年愿望,许愿用户有机会抽中100多种虎气礼包。
“过年回家干吃不胖”、“疫情消失开开心心生活”、“今年能躺在草地上安静看星星”……这些平凡又美好的愿望在新春期间汇聚在春节前夕的微博上,给平台增添了一些人文关怀色彩。活动的奖品设置也十分用心,不仅有贴近年轻人喜好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第五人格》等游戏皮肤道具,还有猕猴桃、椒麻鸡、普洱茶等20多种农产品。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农副产品平时反而离“热议”、“热点”很远,却是微博作为国民级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此次活动也的确帮助一批三农类官博得到了有效关注。
在准确切中大众迎新情绪的情况下,“许心愿得虎气”不仅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支持,还吸引到包括联合国新闻中心、世界妇女组织在内的全球24个大使馆和包括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在内的60多所国内头部高校参与,一场全球大拜年席卷社交媒体平台,“过年”前的气氛被托至高点。
而各台晚会相继播出后,微博也继续发挥着对内容的长尾运营能力,通过“春晚混剪大赛”和“全民评春晚”两个活动鼓励用户们对晚会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比如将各台晚会中的中国风场景进行混剪、将央视主持人的幽默表现进行混剪等又制造出了新的热点,各垂类领域博主对节目的点评则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欣赏节目的差异化视角。
本届春晚上,舞蹈剧《只此青绿》得到了众多观众好评。微博上活跃着的专业领域KOL、剧综评论人等从不同的角度发布深度解读,为网友展现出更多的节目内涵。“解读春晚只此青绿腰”、“只此青绿从灵感到完成用了20个月”等多个话题随即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其他观众认可度较高的节目如温拿乐队的歌曲串烧、刘欢的《你是我生命中的礼物》等也都经由观众、博主的自发扩散在晚会结束后保持热度。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年俗”
若干年前,春晚本身就代表着“过年了”,一家人在除夕夜聚在一起、围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晚会的仪式感,甚至不比吃年夜饭弱,也不乏小朋友会早早离开饭桌,奔向吸引力更大的零食与节目。而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数天线下拜年,春晚又成了久未见面的亲戚们之间的“社交密码”,客厅里还会响着春晚重播的声音,寒暄间如果没有话题,讨论节目总不失为一种选择。
陪伴全国人民将近40年时间里,春晚舞台诞生过无数经典的语言、歌舞类节目,80年代的《宇宙牌香烟》、《冬天里的一把火》;90年代的《主角与配角》《如此包装》;00年代的《千手观音》《装修》……以及始终不变的《难忘今宵》。赵本山、赵丽蓉、冯巩等演员也成为各自时代极具辨识度的“春晚面孔”,很多时候网友们会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中陷入怀旧情绪,比如今年央视春晚在播魔术节目时,“刘谦魔术”被抬上了微博热搜。
经过时间沉淀的精彩节目自有其存在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没有记忆”的互联网媒介又成了记录记忆的最佳载体。微博今年就特别打造了“春晚博物馆”,以年代为时间单位“放入”了大量节目视频,给全年龄层观众带来了一场春晚“回忆杀”。而从大年初一开始,该版块会按节目类别分成四个专区,每个专区都有来自不同平台春晚的亮点节目,观众可以通过投票继续与晚会互动。
“年味越来越淡”如今几乎已成全民共识,本质上这是由于家庭、社会人际的亲疏关系在不同时代产生了变化,也无法靠多放一组鞭炮、多买一副春联挽回。近三年在疫情影响下,成规模的线下聚会更加困难,线上聚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所青睐,在微博这类社交属性浓厚的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参与微博“新春茶话会”等线上活动,抓住一些消失的年味。
而春晚的性质也在逐年发生变化,对不少观众来说节目本身的重要性在降低,它更多在建构一种共同空间,给大众提供共同话题。而微博正是匹配这一变化的关键载体,从播前的宣传预热到播后的内容发酵,用户在正式舞台内容之外“聊春晚”的需求得到满足,且能与春晚进行低门槛的双向互动。
目前来看,微博依旧是唯一一家有能力聚合各家晚会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春节时期陪伴了用户多年,“上微博聊春晚”正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是如今观众们和“过年”有关的记忆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已获授权,版权归毒眸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