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姆会成为下一个钟薛高吗?”这则话题冲上了热搜,许多人将山姆选品危机与钟薛高进行对比。
因为同一天,有两则商业新闻同时占据热搜:
一边是曾标价66元的“雪糕刺客”钟薛高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另一边则是会员制零售标杆山姆因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架好丽友派等大众品牌引发会员集体抗议,#山姆背叛了中产##山姆选品降级#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图片源自微博
本是两起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在这样的背景下聚在了一起。山姆究竟是暂时的选品失误,还是即将步钟薛高后尘?500万付费会员的信任,还能否挽回?
跟随「克劳锐」的视角,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姆此次信任危机的导火索源于选品的变动。
有网友发现,好丽友、盼盼、徐福记、溜溜梅这些在普通超市就能买到的大众品牌,突然集体出现在山姆的货柜上。消息一出,山姆开始遭到部分消费者反对,多个话题冲上热搜。
图片源自微博
争议最大的,当属山姆上新的减糖好丽友派。虽然这款产品宣称减糖80%、可可成分增加30%,但配料表中起酥油位列第三,不仅引发不少消费者对反式脂肪的担忧。而且,这也与山姆一贯宣传的健康、高品质形象不符。
与此同时,在大众商品上架的同时,不少山姆会员钟爱的商品如太阳饼、米布丁等也悄无声息下架。
这些商品曾凭借独特口味与差异化,成为山姆会员购物车中的常客。许多每年花费260元的个人会员和680元的卓越会员,正是看中这些其他超市买不到的差异化优质商品。
而独特的热销商品下架,取而代之的事卫龙魔芋爽、溜溜梅等大众品牌,这一操作自然会被部分会员吐槽:“交了几百会员费,为的是买跟普通超市一样的东西吗?”“山姆不再是原来的山姆” 。
实际上,山姆此前就有相关品控翻车的新闻。比如深圳前海店销售的牛奶被曝盒面附着虫卵、杭州店甲醛超标床笠被罚1.8万元,以及南京店草莓霉烂事件。
进入中国近30年,山姆会员店一直凭借“精选SKU+高性价比”的会员制模式,成为中产家庭的购物首选。可如今品控争议与选品降级接连曝出,让它的“严选”光环逐渐褪色。
不得不说,这个曾被视为品质保证的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当山姆选品等话题登上热搜时,有网友将山姆的危机联想到钟薛高的崩塌。虽然它们行业不同,但在高端人设垮塌这个过程中,确实有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都依赖 “稀缺性” 叙事吸引消费者。
钟薛高以66元的天价雪糕打造高端形象,利用 “高端原料、独特工艺” 等营销宣传,营造稀缺感,吸引了无数好奇者蜂拥品尝;山姆则通过会员专供商品、全球精选等策略,让会员感受到与众不同。
图片源自网络
其次,二者的争议也比较相似,都是因为品质出现信任危机。前者因“火烧不化”事件被质疑虚假宣传,后者因品控问题和选品降级让会员觉得不值。
不过,山姆会成为下一个钟薛高吗?这个问题仍值得商榷。
虽然两者都曾凭借“高端”赢得市场,又因信任危机遭遇反噬,但背后的逻辑却大不相同。
钟薛高依赖情感溢价,消费者为网红属性买单,大多数人抱着好奇,仅购买一次尝尝鲜,而且用户黏性不强,一旦口碑崩塌,用户立刻流失。
而山姆的会员制建立在“效率溢价”上,年费锁定了用户黏性,会员为享受会员权益,有较高的消费惯性。即便此次危机会有很多会员不满,但多数人仍会权衡弃卡成本。
此外,山姆背靠沃尔玛全球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远强于依赖代工厂的钟薛高。所以,山姆并非没有转机,能否拉回口碑,主要看它如何应对。
其实,这次商品争议,或许正是山姆近几年在中国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024年,山姆中国全渠道销售额历史性突破了1000亿元,但背后却隐藏着山姆突破千亿规模后的增长焦虑。
首先是本土商超的竞争。以盒马、胖东来为代表的本土零售品牌,正凭借精准的本土化运营策略持续扩大优势。
盒马通过“生鲜+餐饮”的创新赢得年轻客群;胖东来则以极致服务和员工关怀树立行业标杆;即便是物美等传统商超也在积极转型。相比之下,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却接连收缩在华业务,甚至部分门店直接关闭,山姆也很难说不受影响。
第二,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习惯。在线上渠道,美团的小象超市、京东七鲜、淘宝闪购以及盒马的“30分钟达”等服务,正在重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逐渐渗透下沉市场。虽然山姆也有线上配送业务,可和“外卖大战”的主角们比起来,竞争力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三,部分消费者的理念也在转变,随着国货品牌在品质和供应链上的快速提升,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进口商品,而是更看重“质价比”,即品质与价格的综合考量。
山姆虽然有品质的保障,但更适合人多的大家庭,本土商超或外卖平台,物流速度快、份量更小,更符合本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Costco、麦德龙等和山姆模式相近的国际超市,在中国覆盖度始终较低的原因。
今年1月,执掌山姆中国12年的总裁文安德退休,接棒他的是沃尔玛国际部营运高级副总裁Jane Ewing。网传与之前的重视会员体验不同,Jane Ewing被指更在乎业绩增长,希望通过高毛利大众商品来平衡成本压力。
或许以上种种因素,已经让山姆遭遇了增长的阻力,所以为了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山姆才引入了更多大众品牌,但没想到这一操作却忽视了核心会员的诉求。
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不仅对吸引其余大众会员群体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还消减了本来受众群体的信任,最终两头不讨好。
正如山姆首席采购官张青此前曾公开表示:“因为我们的会员是付费来购物的,如果只是提供与外面一样的商品,我的会员为什么要付费呢?”
虽然早在一周前,山姆就已经对外回应了选品问题,但并未让这场讨论降温,直到今天,社交媒体上关于山姆的讨论仍在发酵,500万会员的目光紧盯着货架的每一处变动。
当260元年费对应的不再是独特的购物体验,而沦为普通超市的"入场券"时,山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消解。山姆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危机公关,而是一场涵盖选品、会员权益、本土化运营的系统性变革。
未来,这场危机山姆将如何应对呢?你对山姆的信任危机又有什么看法?
参考资料:首席品牌观察《山姆突然下架,3亿中产震怒!》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