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9 月 10 日,罗永浩一条 “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太恶心了” 的微博,如同投入餐饮行业的一颗石子,激起了跨时两月仍未平息的舆论巨浪。这位以较真维权著称的公众人物,此次将矛头指向中式连锁餐饮巨头西贝,不仅引发了 #西贝预制菜争议# #罗永浩悬赏十万征集证据# 等多个热搜话题,更意外撕开了中国连锁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定价透明性、食品安全监管、预制菜定义标准等多重矛盾。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需站队这场 “网红企业家” 与 “餐饮巨头” 的舆论攻防战,却不得不正视事件背后折射的深层问题:当预制菜成为连锁餐饮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该如何保障?当高端定价与实际品质出现偏差,品牌信任该如何维系?当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存在鸿沟,监管体系该如何完善?本文将通过还原事件全貌、解析核心争议、深挖行业根源,试图为这场风波提供一份兼具专业性与客观性的观察报告。
(一)舆论导火索:一次消费体验引发的公开质疑
2025 年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结束商务行程后与同事前往西贝门店用餐,餐后通过个人微博发布消费反馈:“许久未吃西贝,没想到现在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那么高,太恶心了”。除了表达不满,他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直指 “餐厅卖预制菜不标注本质就是欺骗”。
这并非罗永浩首次关注预制菜问题。早在 2024 年 11 月,他就曾在社交平台明确表态:“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而此次西贝消费体验,让他将长期以来的行业观察转化为具体品牌的公开质疑。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的核心诉求并非否定预制菜本身,而是聚焦 “透明化” 与 “知情权”,这一立场迅速获得了超过九成网友的支持。
(二)攻防升级:从声明反驳到法律对峙
事件初期,西贝的应对呈现明显的层级递进特征。9 月 10 日傍晚,西贝客服率先回应称 “招牌菜牛大骨每天现煮,莜面现场手搓,不存在预制”,试图通过具体菜品的制作说明平息质疑。但这种零散的回应未能遏制舆论发酵,反而引发了更多网友对 “预制菜定义” 的讨论。

9 月 11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应对姿态:一方面援引国家六部门 3 月发布的最新定义,宣称 “西贝门店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另一方面宣布全国 370 多家门店将开放后厨,邀请消费者监督,并明确表示 “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甚至提出要推出 “罗永浩菜单”。
面对西贝的强硬表态,罗永浩迅速加码回应:连发数十条微博补充论据,发布十万元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法律采信证据”,呼吁现役或退役员工提供内幕信息,甚至寻求食品工业专家支援,探讨通过专业设备检测菜品烹制时间的可行性。悬赏令发布后,有博主曝光了印有 “北京西贝天巡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字样的 “小牛焖饭牛肉包” 包装,标注 “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罗永浩随即转发追问来源,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对西贝的质疑。
(三)转折与失控:从道歉到闭店的信任崩塌
9 月 12 日,罗永浩抛出关键论据:援引《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早已明确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 80% 以上,直接反驳西贝 “无预制菜” 的声明。同日,西贝官方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 13 道菜品的 “作业指导书”,坚称罗永浩的指责不实,但未能有效回应报告数据引发的质疑。
9 月 14 日,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贾国龙在行业群的表态截图流出,先是承认 “应对方式有错,改”,随后却指责罗永浩是 “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同时又承认其 “变相帮西贝进步”。这番矛盾言论引发罗永浩强烈不满,原本已表示 “事情可以告一段落” 的他,明确表示 “没法揭过去了”,并喊话贾国龙直播对话。

同日,西贝陷入多重危机:网传视频显示员工用漏勺疏通下水道并捞取残渣,暴露食品安全问题;上海某门店厨师长直播烹饪回应质疑时,未佩戴口罩且佩戴手表、手链操作,违反食品安全规范;杭州门店被曝后厨人员多数无厨师证。多重负面信息叠加,让西贝的品牌形象遭受重创。
9 月 15 日,西贝官方发布致歉信,承诺 10 月 1 日前将儿童餐牛肉饼、鳕鱼条等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将大豆油更换为非转基因大豆油。罗永浩随后宣布放弃进一步追究,但消费者信任的崩塌已无法挽回。据媒体报道,事件爆发后西贝单日营业额最高下滑 300 万元,两个月内全国多地门店陆续挂出闭店通知,就连创始人贾国龙老家内蒙古的多家门店也未能幸免,曾经排队等位的热闹场景被 “暂停营业” 的告示取代。
(一)定义之争:预制菜的 “国家标准” 与 “公众认知” 错位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点之一,在于对 “预制菜” 的定义分歧。西贝始终援引国家六部门 2025 年 3 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坚称其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而罗永浩及支持网友则依据日常认知,将 “提前数月加工、门店复热的食材” 均视为预制菜。
梳理相关政策可见,六部门文件将预制菜定义为 “以农产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成型、熟制(或部分熟制)等工艺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加热后食用的预制食品”,同时明确 “现制现售食品不属于预制菜”。西贝据此主张,其门店菜品虽有部分预处理环节,但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符合 “现制现售” 属性。

但公众认知与政策定义存在明显偏差。在消费者普遍认知中,“预制菜” 等同于 “半成品加热”,只要不是门店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都可纳入预制菜范畴。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行业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传统餐饮体验的矛盾:连锁餐饮为实现规模化扩张,必然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简单加工的模式,而消费者支付高价后,期待的却是 “现切、现炒、现做” 的新鲜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贝自身的表述矛盾。2019 年,西贝推出 “贾国龙功夫菜” 系列,明确以预制菜形式主打家庭消费场景,贾国龙本人也曾公开表示 “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但在此次风波中,西贝却极力否认使用预制菜,这种前后不一的表态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二)价格之争:高端定位与品质供给的失衡
西贝陷入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其高端定价与预制菜供给之间的价值错配。公开数据显示,西贝菜品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中式餐饮:一份蒸饺售价 28 元,一个馒头 21 元,人均消费常年维持在 100-150 元区间,定位中高端消费群体。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高价买单,核心源于西贝长期塑造的 “现制现做”“食材新鲜”“西北风味正宗” 等品牌形象。但当罗永浩曝光其使用预制菜后,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 “被欺骗感”—— 花 “现炒” 的钱,吃 “加热” 的菜,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溢价式欺骗’。如果明确告知是预制菜,价格合理,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但如果以现制现做的名义高价销售预制菜,就触及了诚信经营的底线。”
这种价值错配在疫情后尤为突出。近年来,餐饮行业整体复苏乏力,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高性价比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优势。反观西贝,在采用预制菜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并未相应下调售价,反而维持高端定位,这种 “降本不降价” 的策略,最终在此次风波中引发了消费者的集中反弹。
(三)监管之争:预制菜标注制度的缺失与完善
罗永浩在此次事件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诉求 ——“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直指当前预制菜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尽管国家六部门已出台预制菜监管通知,但其中并未明确要求餐饮企业向消费者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导致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
从行业现状来看,预制菜的广泛使用已成为连锁餐饮的普遍现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头部连锁餐饮企业的预制菜占比普遍超过 80%,这一比例在疫情后进一步提升。预制菜的普及确实带来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口味稳定等优势,但也存在食材新鲜度难以保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复热过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
在缺乏明确标注要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区分现制菜与预制菜,只能依赖品牌宣传。这种信息不对称,既为部分品牌 “以预制菜冒充现制菜” 提供了空间,也加剧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此次西贝风波后,多地消费者呼吁尽快建立预制菜强制标注制度,明确标注范围、标注方式、标注位置等具体要求,让消费者 “明明白白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已对此作出回应。据媒体报道,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预制菜标签标识管理办法,拟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分类、标注内容等,预计将在 2026 年正式出台。这一政策动向,既是对此次风波的回应,也是餐饮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应对之争:品牌危机公关的失策与教训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表现,被业内普遍认为是 “火上浇油” 的典型案例。从最初的客服零散回应,到贾国龙的强硬宣战,再到后续的矛盾表态,西贝的每一次应对都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加剧了危机升级,其核心问题在于违背了危机公关的核心原则 —— 真诚沟通、直面问题、快速整改。
首先,在回应时机上,西贝未能第一时间给出全面、权威的解释,而是采取 “碎片化回应” 模式,导致舆论质疑不断累积。其次,在回应态度上,贾国龙 “起诉罗永浩”“推出罗永浩菜单” 等言论,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将个人矛盾置于品牌声誉之上,引发了公众的逆反心理。再次,在回应内容上,西贝始终纠结于 “是否属于预制菜” 的定义之争,却回避了消费者最关心的 “价格与品质匹配”“食品安全保障” 等核心问题。
更值得反思的是,西贝在危机中的 “反复无常”:9 月 11 日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9 月 14 日又突然关闭;先是坚称无预制菜,后又推出 “现做菜品调整计划”;贾国龙既承认 “应对方式有错”,又指责罗永浩是 “网络黑嘴”。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彻底摧毁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相比之下,罗永浩始终坚持 “透明化” 核心诉求,通过悬赏证据、引用行业报告、呼吁立法等方式,占据了舆论制高点,赢得了多数公众的支持。
(一)预制菜:连锁餐饮的必然选择与两难困境
此次西贝风波的背后,是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普及趋势与消费者接受度之间的矛盾。随着餐饮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预制菜已成为连锁品牌扩张的核心支撑 —— 通过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冷链配送,既能降低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又能保证菜品口味稳定,实现 “千店一味”。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 5000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8000 亿元,其中餐饮渠道占比超过 60%。头部连锁餐饮企业几乎都已布局预制菜,真功夫、吉野家等品牌的预制菜占比甚至超过 90%。西贝作为拥有 370 多家门店的连锁巨头,采用预制菜本是行业常规操作,但其问题在于未能平衡 “商业效率” 与 “消费者体验” 之间的关系。
连锁餐饮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预制菜是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必然选择,没有预制菜就没有连锁餐饮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天然的抵触心理,认为其 “缺乏烟火气”“营养流失”“添加剂过多”。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所有连锁餐饮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行业案例来看,老乡鸡的做法值得借鉴。作为中式快餐头部品牌,老乡鸡同样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模式,但始终坚持 “现制现售” 的终端呈现,通过自建养殖基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了 “高性价比 + 品质保障” 的组合,其人均消费控制在 20-30 元区间,与预制菜的定位相匹配,因此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反观西贝,在采用预制菜降低成本的同时,仍维持中高端定价,这种 “成本与定价的错位” 最终引发了信任危机。
(二)信任危机:餐饮行业的共性难题与破局之道
西贝风波并非个例,而是餐饮行业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高端品牌价格虚高、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让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餐饮行业投诉量同比增长 18.6%,其中 “食品安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 占比超过 60%。

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与监管不完善。消费者无法直观了解食材来源、加工过程、添加剂使用等关键信息,只能依赖品牌宣传,而部分品牌为追求利润,不惜夸大宣传、隐瞒实情,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频发。此次西贝事件中,消费者之所以对预制菜反应强烈,本质上是对品牌 “不透明”“不诚信” 的集体抗议。
重建消费者信任,需要企业、行业、监管三方共同发力。对企业而言,应坚持 “透明化经营”,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食材来源、加工流程等信息,让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合理定价,确保价格与品质相匹配,避免 “溢价式销售”;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杜绝卫生隐患。对行业而言,应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标准,明确定义、分类、质量要求等,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对监管部门而言,应尽快完善预制菜监管体系,出台强制标注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食品安全等违法行为,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三)政策滞后:行业快速发展与监管体系的脱节
此次西贝风波也暴露了预制菜行业发展与监管体系之间的脱节问题。预制菜作为新兴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相关政策法规却相对滞后,导致行业存在 “定义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 等问题。
国家六部门 2025 年 3 月发布的预制菜监管通知,虽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监管要求,但并未对餐饮企业的标注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指引。此外,预制菜的分类标准、质量安全指标、添加剂使用限制等仍不健全,给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
政策滞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 “钻空子” 规避责任,消费者维权缺乏依据,行业发展乱象丛生。此次西贝之所以能以 “符合国家标准” 为由否认使用预制菜,正是利用了政策定义与公众认知的差距;而罗永浩呼吁的 “强制标注制度”,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短期内难以落地实施。
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监管体系已刻不容缓。监管部门应加快政策制定进程,明确预制菜的标注要求、质量标准、监管责任等,让企业有章可循、消费者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预制菜,缩小政策定义与公众认知的差距;此外,还应建立动态监管机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监管政策,确保监管与行业发展同步。
(一)企业层面:品牌战略的反思与调整
西贝风波给所有连锁餐饮品牌敲响了警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战略、定价策略和危机应对机制。事件后,多家连锁餐饮品牌纷纷行动:海底捞宣布全国门店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明确标注 “预制菜”“现制菜” 分类;真功夫调整产品定价,推出多款高性价比套餐;老乡鸡进一步强化 “现制现售” 宣传,公开中央厨房加工流程。
对于西贝自身而言,此次事件带来了沉重的代价:门店客流量大幅下滑,闭店潮持续蔓延,品牌声誉遭受重创,2026 年上市的目标变得愈发模糊。为挽回消费者信任,西贝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更换非转基因大豆油、调整儿童餐为现做、加强食品安全培训等,但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价格与品质匹配” 的核心问题,能否重建信任仍有待观察。
此次事件也让企业意识到,在预制菜普及的趋势下,“透明化” 已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未来,餐饮企业必须主动拥抱透明化经营,将预制菜使用情况、食材来源、加工流程等信息公开化,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同时,应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定价,避免 “高端定位 + 预制菜供给” 的错位组合,实现商业利益与消费者体验的平衡。
(二)行业层面:规范化发展的加速与转型
西贝风波推动了餐饮行业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事件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制定《连锁餐饮预制菜使用规范》,拟明确预制菜的标注要求、质量标准、追溯体系等;多地餐饮行业协会也出台自律公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预制菜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压力。以往,预制菜企业主要面向餐饮渠道,以 “低成本、高性价比” 为核心竞争力;但此次事件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品质要求显著提升,倒逼预制菜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减少添加剂使用,推出更多 “健康、新鲜、便捷” 的产品。同时,预制菜企业也开始重视 C 端市场,通过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打造自有品牌,降低对餐饮渠道的依赖。
此外,此次事件也加速了餐饮行业的分化。未来,餐饮行业将呈现 “两极分化” 趋势:一端是坚持现制现售的高端品牌,以 “新鲜、品质、体验” 为核心竞争力,定价较高;另一端是明确标注预制菜的大众化品牌,以 “高性价比、便捷、卫生” 为核心竞争力,定价亲民。而那些 “高端定位 + 预制菜供给” 的品牌,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监管层面:政策体系的完善与落地
西贝风波引发了监管部门对预制菜行业的高度关注。市场监管总局已将预制菜监管纳入重点工作,正在研究制定《预制菜标签标识管理办法》《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预计 2026 年将陆续出台。

即将出台的政策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分类,统一行业标准;二是建立预制菜强制标注制度,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门店公示栏等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三是完善预制菜质量安全标准,明确食材采购、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四是建立预制菜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食品安全等违法行为。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将有效缓解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未来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应建立消费者监督机制,鼓励消费者参与预制菜监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罗永浩与西贝的风波,最终以罗永浩放弃追究、西贝道歉整改告一段落,但事件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这场风波不仅让西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为整个餐饮行业上了一堂深刻的 “信任课”: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安全、透明、诚信的消费体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规模大小、定价高低,而是消费者的信任。
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商业效率” 与 “消费者权益”。餐饮企业既要利用预制菜实现降本增效、规模化扩张,也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透明化经营、合理定价、品质保障,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为行业发展划定 “红线”,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而崩塌只在一瞬之间。西贝的教训警示所有餐饮企业:不要低估消费者的判断力,不要透支品牌的信任度;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预制菜监管政策的完善、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相信未来餐饮行业将迎来 “透明化、品质化、差异化” 的新时代。而这场由罗永浩吐槽引发的风波,也将成为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行业在信任重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