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姓名
  • 明星姓名
  • 常见问题
  • 行业资讯
  • 明星行程
搜索
TOP5热门标签: 灼灼韶华 欢乐家长群第二季 赴山海 王牌对王牌第九季 地球超新鲜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星落清华园:悼念杨振宁先生

来源:北京星风传媒        作者:北京星风传媒         2025-10-18 21:59:13

2025 10 18 12 时整,北京的秋阳正暖,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溘然长逝,享年 103 岁。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终究结束了他 "从清华园出发,归至清华园" 的百年旅程,留给世人一座横跨物理与人文的精神丰碑。

 

物理天空的 "三重星光"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以三座里程碑式的成就照亮了现代物理学的疆域。1954 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被学界公认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如同隐形的脚手架,支撑起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构建,催生了后续十余项诺贝尔奖。1956 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假说,更以革命性力量打破了物理学界对 "对称性" 的迷信,次年便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华人首次站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晚年发现的 " - 巴克斯特方程",则意外搭建起物理与数学的桥梁,促成量子群这一全新数学领域的诞生。

 

 

正如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言,他是 "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这些成就并非灵光一现的偶然,而是源于他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的治学信条 —— 做研究之初绝不取巧,唯有扎实积淀方能成就真学问。即便百岁高龄,他仍对科学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在讨论会上认真记录年轻人的发言,遇有不解便追根问底。

 

跨越山海的 "归根之心"

"我一生走了一个圆",杨振宁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轨迹。1945 年,他以清华留美公费生的身份远渡重洋,在芝加哥大学师从泰勒教授,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学术巅峰期。但清华园的草木始终萦绕心间,办公室里常年悬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杨武之手写的诗集。1971 年,他冲破阻碍首次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 "破冰者",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这份家国情怀化作具体而坚实的行动:1980 年设立 "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他们后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1997 年助力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1999 年放弃美国国籍重返清华任教,以八十多岁高龄为大一新生讲授 "普通物理";募集 1500 余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将高等研究院打造成 "中国版普林斯顿"。他为中国发展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直言进谏,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担任 "科学探索奖" 共同发起人,用一生践行着父亲 "有生应感国恩宏" 的教诲。

 

弦歌不辍的 "精神回响"

杨振宁的影响早已超越学术本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评价他 "是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这位自 1964 年起便与中大有深厚渊源的学者,不仅捐建学术资料馆,更以博文讲座教授的身份循循善诱。潘建伟院士曾坦言:"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也能做出世界顶尖的科学"。这种精神激励,正是他所说的 "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他将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奉为座右铭,也用百年人生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从西南联大的青涩学子,到普林斯顿的物理巨擘,再到清华园的 "归根翁",他始终以赤子之心探索未知,以家国之情反哺故土。1997 年,国际编号 3421 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杨振宁星",如今这颗星虽已陨落,但它照亮的道路,将永远指引着后来者。

"科学的美,如同诗一般令人敬畏。" 杨振宁曾这样描述他所挚爱的事业。当 103 岁的生命落幕,那些镌刻在物理定律中的智慧,那些熔铸在赤子情怀里的坚守,早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财富。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免责声明】


关键词:杨振宁逝世
TOP100热度明星